红茶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哪个更好(红茶一芽一二三四叶品质对比)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嫩度鲜叶原料加工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差异,以及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为不同嫩度原料加工工夫红茶品质判定提供理论依据。
对3个不同嫩度鲜叶原料制成的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表1所示。整体来看,随着原料嫩度增大,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品质总分也越低,一芽一二叶和一芽三四叶感官品质总分相差4.45分。各处理不同感官因子表现规律不同,外形、香气和叶底得分随着原料嫩度增大感官得分逐渐降低,其中外形颜色由棕红变为红褐,叶底颜色由红褐变为棕褐;汤色得分为一芽二三叶最高,一芽三四叶最低,颜色由橙红变为红再变为橙黄;滋味得分为一芽二三叶最高,一芽三四叶最低,一芽三四叶滋味略涩。由此可见,原料嫩度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较大,一芽一二叶和一芽二三叶的汤色、香气、滋味等内质得分相近,互有高低,一芽三四叶各感官因子品质均最低。
不同嫩度鲜叶加工工夫红茶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一芽三四叶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最高,鲜叶儿茶素组分中EGCG含量占儿茶素总量的50%以上,ECG含量占总儿茶素总量的18%左右,不同嫩度原料ECG含量无显著差异,EC随着嫩度增大含量逐渐增加。
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萎凋期间变化不大,揉捻和发酵期间含量迅速下降,分析成品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占鲜叶中的比例可知,工夫红茶经过发酵过程后,一芽一二叶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氧化比例最高,儿茶素氧化了73.72%,一芽二三叶和一芽三四叶的儿茶素氧化比例为67%左右,其中EGCG的氧化比例最高,一芽一二叶为92.09%,一芽二三叶为85.29%,一芽三四叶为86.30%,不同嫩度EGC、EC和ECG的氧化比例45%~60%不等。
不同组分表现出来不同的变化规律,萎凋和揉捻期间不同茶黄素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发酵后TF含量低于揉捻叶,其余3种组分发酵后略高于揉捻叶。
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是茶叶中水溶性物质的总量,体现了茶汤的浓度和丰富性,与茶叶品质呈显著的正相关;氨基酸是茶叶鲜爽滋味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脱氨和脱羧作用生成醇、醛等芳香物质,也可以与儿茶素类氧化形成茶红素等高聚物,对茶叶品质较大影响;咖啡碱是茶叶中重要的滋味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理功能。
不同嫩度鲜叶加工工夫红茶过程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水浸出物含量萎凋期间变化不明显,揉捻和发酵期间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含量则为萎凋期间略微上升,一芽一二叶和一芽二三叶揉捻和发酵期间略有下降,不同嫩度比较表现为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一芽三四叶,其中一芽三四叶咖啡碱含量明显低于一芽一二叶和一芽二三叶;咖啡碱含量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不同嫩度鲜叶加工的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结果表现为: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一芽三四叶,其中一芽三四叶加工的红茶外形、汤色、滋味、香气和叶底品质均为最差,一芽一二叶和一芽二三叶的汤色、香气和滋味内质评分相近,一芽一二叶的外形和叶底评分更高。
内含成分的变化表现为揉捻和发酵期间儿茶素含量迅速下降,水浸出物含量也有降低,茶黄素含量上升,红茶加工过程中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不同嫩度原料之间比较,红茶加工过程中EGCG的氧化率一芽一二叶最高为92.09%,一芽二三叶为85.29%,一芽三四叶为86.30%,生成的茶黄素为一芽二三叶最高,氨基酸含量为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一芽三四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