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资讯  >  中国茶艺文化(茶艺历史与特点介绍)

中国茶艺文化(茶艺历史与特点介绍)

  饮茶艺术在中国起着重要的文化作用。它激发了诗歌和歌曲的创作。几个世纪以来,在中国贵族,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诗人的心目中,准备和供应茶的仪式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茶道强调的是茶道,而不是仪式。茶道的味道,气味,以及与以前的茶相比或连续几轮饮用后的味道如何。仪式并不意味着每个服务都将以相同的方式执行该仪式。它与宗教无关。每个步骤都意味着感官上的探索和欣赏。

  中国茶道历史与文化

  中国茶道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最初,人们主要在庙宇中种植茶并仅将其用作草药。僧侣们用茶来表达对自然,谦卑以及对整体和平与平静的尊重。实际上,中国茶道的精神被描为“和”,“静”,“易”,“真”,这意味着和平,安宁,享受和真理,僧侣们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展示哲学思想来表现自己。因此,在中国的茶道中,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基本哲学都可以得到赞赏,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认识到茶的健康益处以及茶的整体享受。既是中国皇帝的庆祝活动,也是老百姓的生活。

  茶道最早的书面记录出现在1200年前的唐朝。描述它的术语最初称为茶道。在此期间,日本僧侣到中国学习茶和茶的文化。回到日本后,茶道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这种文化最终导致了著名的日本茶道,至今仍被称为茶道。

  中国茶道的主要方面

  进行中国茶道时需要考虑六个主要方面。以下是它们的介绍。

  态度–仪式的执行者应该举止优雅,自信。

  茶的选择–选择茶时应考虑很多因素。除了香气,形状和味道外,如果茶有一个奇妙的故事和名字,那会更好。

  水的选择–如果用劣质的水冲泡,复杂的风味将不被欣赏。因此,选择纯净,清澈和干净的水也至关重要。

  茶具选择–选择用于冲泡茶叶的茶具也很重要。另外,可以选择有用和精美的物品,让参与者充分欣赏茶具。

  氛围–在干净,舒适,安静的房间中营造一个和平与平静的环境。艺术品可用于增强空间的整体氛围。

  技巧–不仅需要泡茶的基本技巧,而且还需要通过手的动作,面部表情和衣服来体现优美的方式。

  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茶道的繁荣发展,可以归因于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的丰富。没有儒家,道家和禅宗佛教的融合和启蒙,它就不会存在。

  人们在谈论中国茶文化时经常提到茶道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对茶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茶道。茶道是“自然方式”的一部分。正如老子指出的:“自然之道”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存在,“自然”的观点让道家从不追求名利,他们更喜欢节俭和平的生活方式。茶叶具有与“自然之道”相同的自然属性,因此建立了其精神内涵。

  中国茶艺的特点

  中国茶艺茶道博大精深,其主要表现的特点有四点:

【文质并重 尤重意境】

  孔子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就是说,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就像个粗俗的凡夫野人;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种符合进退俯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美感的动作(包括特装礼仪),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服饰在内的任何外在虚饰,都只能使人感到其为人的浮夸。这点,恰与茶艺的内涵不谋而合,一次完整高品质的茶艺,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这包括茶、水、境、器、人、艺与礼仪规范等等,这些缺一不可,若有一方残缺,便称不上是一次完整的高品质的茶艺活动。而意境又尤为关键,以茶会意,情景交融,将茶艺由沏泡手法表演,上升到美学境界,达到心会神合。

【百花齐放 不拘一格】

  随着历史发展,茶艺演变出不同的类型。

  宫廷茶艺是帝王将相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百官进行的条艺。如唐代的清明茶宴、清代的千叟茶宴等,其特点是场面宏大、礼仪繁琐、气氛庄严、器具奢华、等级森严。

  儒士茶艺是历代文人雅士在品君斗茶中形成的茶艺,如颜真卿等名士月下连茶联、宋代文人斗茶时的点茶法等,其特点是文化厚重、意境独特、茶具典雅、形式多样、气氛愉悦,常与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叙谈、踏青、题字、作画等相结合。

  民族茶艺是各民族在长期茶事活动中创造的,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韵味的茶艺形式,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

  宗教茶艺是僧人羽士在以茶礼佛、祭神、修道、待客、养性等过程中形成的多种茶艺形式,如禅茶茶艺、佛教茶艺、观音茶茶艺、太极茶艺等。

  这些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冲泡方式,无疑更为中国茶艺增添了生动别致的一笔。

  而现今按照茶品分的话,我国茶品有八个大类,其中名品更是数不胜数,每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与芳香,这就更需要不同的茶艺手法才能将其更好地展现出来。

【道法自然 崇静尚简】

  中国茶道经历漫长岁月之后归于自然质朴,力求物我合一。

  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嘈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这一点恰与茶艺中的“境之美”相符合。以“自然”之境,来衬托“道”之所终。而这“自然”也不仅仅是指代自然环境,也有随心而至,随性而至,无繁缛复节的意思,保持纯良的心性,自然超脱的态度,才是“道”之所在。

  陆羽在《茶经》中为饮茶提倡“精行简德”,在品味茶韵时自我修养,磨练心性,陶冶情操。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中国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融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注重内省 追求怡真】

  “内省”:即为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火。儒家自孔子开始便很注重这种内心的道德修养。孔子要求人们“内省”“自论”。孟子的“内省”修养名为“存心”,也叫“求放心”。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俗的“内省修行”思想。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梢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真理,真知,真实之意,至善即是真理与众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之真谛,在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371831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183718318

在线咨询: QQ交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