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台上的摆件都有什么用途(这七个小物件用途介绍)
本文介绍七个小物件用途,分别有茶滤、茶巾、茶席、茶夹、壶承/小茶盘、茶剪、茶针、茶刀、盏托/杯垫。
《1》
身旁有位老友,是个器物控。
他不仅是迷恋物,也迷恋于高古的情境。
于是,喜欢专门收藏零碎的老物件。
受到他的影响,村姑陈这些年,收藏了几方旧砚台,还有不少古瓷片。
之前有一回出差,看到有明清样式的雕花瓦片,一路千里迢迢的背了回来。
历史上明末清初的时候,确实兴起过一阵对物的崇拜,推崇古物。
《小窗幽记》 里说,“香令人幽,酒令人远,茶令人爽,琴令人寂……金石鼎彝令人古。”
朴素而古奇的器物,每一个都是独立无二。拥有经过岁月雕琢的非凡魅力。
器物,光是收藏与摆设,并无作用。
能够运用到生活里,实际可用,才更加可亲。
于是,之前从景德镇淘来的旧瓷片,用作了茶杯垫。
而那方纹饰独特的砚台,充作了泡茶桌上的小茶盘。
总而之,妙用不少。
提起泡茶的过程,一场精致完整的茶事,少不了诸多器物的参与。
今日就来专门聊聊茶周边,到底在我们的泡茶桌上,有哪些值得入手的小物件?
《2》
第一类,茶滤
茶滤的作用,为过滤茶汤。
一般而言,茶桌上准备一个茶滤,为的是冲泡碎茶做准备。
有备而无患。
要不然在招待客人时,剪开茶叶的外包装,遇到一泡干茶略碎的茶。
在冲泡的时候,如果少了茶滤的存在。
那么容易让大量的碎茶末,落入到公道杯内。
等到倒茶分汤时,茶叶的细屑碎末掉入到品茗杯内。
喝茶时容易喝到满口的碎茶末。
在专门的泡茶待客场合下,实为失礼。
具体到白茶的冲泡上,大多数的情况下,正常的盖碗出汤不需要用到茶滤。
因为在白茶的芽头与嫩叶上,分布着不少的白毫(茶毫)。
看似纤细不起眼的白毫,内部拥有丰富的茶氨酸,属于重要的养分组合。
与此同时,还是毫香的重要来源物。
一旦在泡茶时,使用了茶滤过滤,容易将茶汤内丰富的白毫尽数滤去。
对于白茶的风味价值而言,实在浪费。
不过在冲泡寿眉饼一类的白茶时,一方面白毫数量没那么丰富,另一方面是干燥的茶饼易撬碎。
故而,在冲泡撬得比较碎的寿眉饼时,茶滤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茶滤的构造上,网眼细密的滤网,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每使用过后,要及时的清洗、搽拭干净。
以免在茶滤的滤网上,残留难以清洗的茶渍茶垢,留下卫生隐患。
第二类,茶席
茶席,一般用于干泡台桌面的布置。
它的作用,除了基于美观与修饰茶桌的功能外。
还起到防止茶水洒落桌面,留下水渍,导致台面不美观的作用。
茶席的选择,比较丰富。
用传统的竹篾质、棉布质、纱布质;
也有现代的防水布、PVC材质的。
就茶席与桌布的选择而言,个人倾向选择防水性能好的材质。
不容易残留茶渍、方便清理,更能保持桌面的整洁。
至于茶席的花样纹饰,可以按个人的审美志趣决定。
大致上,能够与泡茶的空间布置,整体相一致为宜。
颜色的选择,宜素净、简单、大方为宜。
太过于色彩亮丽、鲜亮的茶席,与茶桌的整体布置,不太相宜。
第三类,茶巾
茶巾,属于茶桌上的消耗品,需要时时常备。
泡茶的过程中,茶巾发挥着重要的配角作用。
看起来,虽然不明显。
但一旦没有了,或者找不到,会非常的麻烦。
喝茶泡茶,以茶待客时,茶巾的作用大致列数如下:
首先,搽拭掉落在桌面的水渍、茶渍。保持桌面的整洁。
其次,使用公道杯分茶给客人时,最好预先将底部放在茶巾上蘸一蘸。
以免得倒茶时,杯外的些许茶渍顺势滑落下来。滴滴洒洒,很不雅观。
最后,泡茶时,将盖碗内的叶底递给客人时。
底部同样需要用茶巾擦一擦,道理与上文相同。
可见,茶巾在泡茶桌面上发挥的作用,非常的微妙。
茶桌物件准备上,茶巾的选择比较简单。
从实用性看,吸水性能越高越好。
不过在使用茶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
一、茶巾不等于抹布,茶巾的使用范围限定在泡茶过程。
二、泡茶喝茶结束后,茶巾需要及时清洗,并晾干。
三、茶巾属于消耗品,需要定期更换。
第四类,壶承/小茶盘
这两者,都是干泡茶桌上需要用到的物件。
目的在于,避免盖碗、公道杯、品茗杯底部的茶渍和水渍弄脏茶席,所以需要用到相应的茶具垫一垫。
壶承,原本是茶桌上用于安放茶壶的物件。
现如今,壶承的概念变得更广。
茶桌上专门用于安放主泡茶具的器具,称之为壶承。
譬如,放置盖碗。
壶承用于放置主泡茶具,而小茶盘的作用与此相似,所以放在一块讲。
一般而言,小茶盘是干泡茶桌上需要常备的茶具。
茶盘的大小,比壶承更大一些。
小茶盘的空间能够容纳一盖碗,加一公道杯(或者品茗杯),完全足矣。
小巧的茶盘,泡茶的过程用起来更加顺手。
尤其是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一个人喝茶时。
茶桌上布置一块小茶盘,既轻便,又能很好的满足泡茶需求。
泡茶的桌面上,不论是壶承,还是小茶盘,一应是看具体的需求和喜好来挑选。
往往的情况是,选好古朴雅致,简单耐看的壶承/小茶盘。
那么,哪怕不往上面摆上茶具。
光是放一颗土豆上去,也立刻能变得高大上起来。
第五类,茶夹
茶夹,属于茶桌上实用的小用具。
它的用途,十分广泛。
首先,在烫壶温杯的步骤,缺少不了它。
泡茶前,需要正式烫洗茶具。
烫洗茶具的时候,不论是盖碗、公道杯、茶杯,都需要烫洗一遍。
用茶夹夹起杯盖、茶杯等,将滚烫的沸水往下注入,更能均匀烫洗。
茶夹的存在,主要是防烫的作用。
其次,在待客的时候,茶夹能够为我们避免尴尬。
以茶待客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境。
比如,客人杯中的茶汤完全放凉了,或者杯底有不少碎茶。
这时需要取回茶杯,重新更换一杯热茶。
基于礼节的需要,泡茶人的手部不能直接触碰客人的杯口,以免留下指纹和污渍。
而这时用茶夹取回茶杯,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最后,茶夹可以帮助观察叶底。
盖碗内的茶汤滋味,喝到尽兴的时候。
可以用茶夹,取出一二片泡开的茶叶,认真观察。
又或者,对于煮老白茶叶底而言。
需要用到茶夹将盖碗内的叶底,拨入煮茶壶内。
用茶夹代替手部直接操作,既能防烫、隔热,又更能确保喝茶的卫生!
不过,茶夹经过使用后,需要简单冲洗。
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
以免得茶夹前部残留茶渍,影响卫生。
第六类,茶剪、茶针、茶刀
市面上,不少的茶叶包装是使用单独泡袋包装。
如武夷岩茶、铁观音、红茶、漳平水仙等等。
这类独立泡袋包装的茶叶,在泡茶喝茶时,不适合直接用暴力扯开袋口。
要不然,容易将泡袋内的茶,挤压弄碎。
福州当地,商务用茶的常选,是武夷岩茶里的肉桂、水仙等。
专业的泡茶待客场合下,茶桌上备用一把小巧的茶剪,很有必要。
如果不用茶剪来剪开泡袋,而是直接拉扯袋口,会显得不够专业。
知微见著,从这点泡茶细节上,能够暴露出一个人的喝茶泡茶专业水准。
与小茶剪同理。
如果你在平常喝茶时,更偏好饮用经过压制的茶饼、茶砖、沱茶。
那么,泡茶的桌面上需要准备茶刀或茶针,用于撬茶。
茶针,呈现尖锥状,较为锋利。适合撬压制较紧的茶砖、沱茶等。
茶刀,呈扁平状,两侧较尖。适合撬解压制状态适中的茶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没有趁手的撬茶饼工具,直接用徒手掰,或者其它不恰当的工具。
容易将整块茶饼弄碎,撬出过量碎茶,比较浪费和可惜。
第七类,盏托/杯垫
盏托与杯垫,其实是同一样东西。
盏托,用于托着茶盏。
杯垫,用途是垫在茶杯下。
它们的用途,既是为了避免茶杯底部的水渍,弄脏桌面。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的实用功能。
其一,方便端起茶杯。
刚刚用沸水冲泡出汤的茶汤,温度仍处于较高的状态。
将茶汤分入品茗杯中,热量快速的传递到杯子外。
如果直接用手去拿起茶杯,那么温度很高,容易烫手。
而用杯垫托着茶杯,更方便将茶杯连茶汤一并举起,凑在鼻端前。
优质的好茶,在不断散热的过程中,袅袅的茶香不断上扬。
将个人的品茗杯端近,更方便闻香。
其二,方便递茶/奉茶给对方
在部分特定场合,需要奉茶给对方时。
一般基于卫生的角度看,手部不宜触碰杯口。
需要使用杯垫,托着品茗杯。
再双手给客人奉上,不失礼数。
《3》
器与物,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好的物件,能带来美学的享受。
此前,托朋友专门做了一个青白釉的品茗杯。
压手杯状,小巧的,圆底,单手可把玩。
青白色的瓷质,细腻柔和。拥有着如湖水般的颜色。
用了这新入手的茶杯,泡一款钟爱的春白茶。
只仿佛,透过茶杯观看茶汤。
还未将汤水尝入,就已领略到了鲜味。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雅致与精巧的茶具,更能为品茶过程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