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大茶属于什么茶(外观、茶汤、口感、功效、工艺介绍)
霍山黄大茶属于黄茶,是我国名茶,霍山黄大茶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霍山黄大茶外观、茶汤、口感、功效、工艺介绍
外观:霍山黄大茶外形是大枝大叶、梗长、叶片万条、叶子显得壮肥、外形是紧索、叶底绿黄、叶质柔软厚实、色泽鲜亮。
茶汤:橙黄透亮,汁浓,叶底黄中显褐,香气怡人,耐泡。
口感:茶性寒凉、鲜爽适口、入口后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妹的焦香,咽下后有一种无穷的回味和余韵,浓裂像锅粑香一样。
功效:黄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矿物质及纤维素等有益成分,在调理消化系统,保护心脑血管,抗氧化、抗衰老,防癌抗癌等方面具有积极功效。同时,黄茶还有提神醒脑、敌烟醒酒、排毒解毒和消炎杀菌等功效。
工艺:黄茶的制造工艺与绿茶基本相似,只是多了一个闷黄过程。
制造工艺步骤
1.杀青 手杀青锅温在200℃以上,投叶量250~300克。用竹丝帚在锅中旋转炒拌,速度要快,用力均匀。一般5~6分钟即可出锅。机械操作,温280℃~300℃,每锅投叶量1.75~2千克。先闷炒5分钟,杀透杀匀,然后再透炒4~5 分钟,除去青臭气和水分,发挥香气,当叶质柔软卷缩、色暗、梗折不断便可出锅。
2. 揉捻 趁热揉捻,否则不易成条。待卷曲成条即可。
3.初干 揉后就马上采用高温快速烘焙。手工采用大型竹烘笼,火温120℃左右,投叶量2~2.5千克,每隔2~3分钟翻1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觉,即可下烘堆积。过干黄变程度差,过湿堆积易霉烂。干燥时间30~40分钟。
4.堆积(闷黄) 堆积闷黄是黄茶发黄的主要原因。方法是初干茶趁热装入篓、篮内,稍加紧压,放在气温高燥的室内进行(一般放在烘房内),堆高100~120厘米。时间的长短以初干程序和原料老嫩及变黄程度而定,一般在3~5天以内,叶色变黄、香气显露即为适度。在堆积过程中经常检查,防止水分含量过高、时间过长而引起劣变。
5.再干燥 分拉小火和拉老火2个阶段。拉小火主要是进一步使叶变黄和除去多余的水分,采用70℃低温烘至九成干,下烘摊晾3~5小时;再提老火,目的是形成高香(带焦香)和进一步除去水分,采用高温明火,火温100℃左右,勤翻(半分钟翻1次),翻动时动作宜轻,防止断碎,烘至十足干、梗折即断并呈金黄色、茶叶发出强烈焦香味为止。
初干后趁热闷黄是黄大茶、黄小茶变黄关键措施,利用初干余热和厚堆紧压,所产生的热量引起内含物的一系列变化而成黄色。因此,堆积必须控制在七八成干为度。若水分过多会引起霉变,水分过少不易变黄。另外是控制堆积时间和程度,防止时间太长引起劣变、时间太短则程度变化不足的弊病。多次烘焙后需长时间摊晾,初干后以堆积代替摊晾,而拉小火后最好摊晾3~5小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烘焙。黄小茶摊晾时间可适当短些,而黄大茶枝梗粗长,摊晾时间短了,水分不能很快分布到叶面,会造成叶焦梗湿的毛病。拉老火用高温明火是形成焦香味特征的关键。